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的草坪最近成了舆论焦点。9月6日晚U23亚洲杯预选赛第二轮,当中国U22男足与北马里亚纳群岛青年队踏上这片绿茵场时,现场镜头捕捉到的画面让观众集体倒吸凉气——球场上随处可见被翻起的草皮,北马里亚纳球员热身时甚至被翘起的草根绊倒。资深球迷在社交媒体晒出视频,配文"这哪是专业球场,分明是菜地",评论区瞬间被"业余比赛配业余场地"的调侃淹没。
其实早在三天前对阵东帝汶的首战中,草坪问题就露出端倪。当时雨后松软的草皮导致传球路线飘忽不定,中国小将们屡次出现停球失误。有现场记者注意到,原本平整的草皮在开赛半小时后就出现多处凹陷,像被犁过的田地。资深足球评论员黄健翔在解说时直言:"这场地踢球就像在按摩垫上带球,完全施展不开技术。"
面对质疑,西安方面紧急回应称草坪采用进口冷季型草种,达到国际A级标准。但细心的球迷翻出资料发现,这座2023年刚竣工的球场此前主要承接中乙联赛,从未经历过洲际赛事考验。更棘手的是,9月初西安遭遇持续强降雨,加上连续40℃高温加速草皮老化,承办方仅用一个月筹备时间,显然低估了极端天气对场地的影响。
赛场上的连锁反应立竿见影。中国U22队擅长地面配合的战术在坑洼草皮上完全失效,球员们不得不频繁大脚解围。某次角球进攻时,本该精准落点的传中球竟因地表不平滚出底线,引发场边教练组急得跺脚。北马里亚纳球员更惨,有队员在带球突破时突然崴脚倒地,让原本实力悬殊的比赛平添变数。
展开全文
这场"菜地球"风波暴露的不仅是硬件问题。有业内人士指出,国际赛事承办需要至少半年筹备期,从草种选择到养护方案都要经过科学论证。反观此次赛事,从申办成功到开赛仅一个月,场馆团队甚至没机会进行高强度测试。更值得玩味的是,西安之前申办世界杯预选赛时选择的场地,正是现在这个"问题草坪"。
对于志在冲击2026世界杯的中国足球而言,这样的尴尬场景堪比当头棒喝。当95后、00后球员的技术细腻度屡受诟病时,连最基本的比赛环境都难以保障,何谈培养国际级球员?正如某退役国脚在直播中痛心疾首:"我们总说青训重要,但连让孩子练球的场地都修不好,谈何未来?"
随着赛事推进,西安方面已紧急启动草坪养护预案。但留给中国足球反思的时间不多了——三天后对阵澳大利亚的生死战,若场地问题依旧,技术流打法恐将再次沦为笑柄。这场由草坪引发的舆论风暴,或许正是中国足球改革路上必须跨越的一道坎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